人民网北京7月20日电 (许维娜)近年来,随着网络大病筹款平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后台审核风控机制不严、“资金池”管理使用不透明等用户质疑频频见诸网络端。那么,此类网络众筹平台该如何监管?
事实上,众筹平台的资金安全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诸多平台也一直探索如何破解“信任”难题。
以水滴筹为例,其于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水滴互保共筹款105.87亿元,筹款人提取103.86亿,退还捐款人1.66亿元,尚未提取或退还的待处理金额为0.35亿元。据北京中天华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显示,账户提取金额、退还金额、待处理金额之和与总筹款金额相符,未发现挪用,挤占专管户资金的情况。
同时,水滴筹还公布了外界关心的求助账户产生的利息情况。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水滴筹和医疗事业群总经理胡尧表示,账户利息源于所有爱心人士这几年累计400亿人民币的捐助资金。截至2019年12月底前,水滴筹已经将累计产生的1000余万元利息(具体数字待进一步审计后公布),和水滴公司额外亿元支持,陆续用于支持补贴在水滴筹平台筹款用户的第三方通道手续费(0.6%)。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底,账户产生利息628.5万元。
胡尧介绍,将把专管账户当前的累计利息和今后产生的所有利息,陆续捐给相关社会相关公益慈善机构,用于专项帮扶大病患者。同时,胡尧否认了“大病筹款要求低”这一说法。他强调,用户通过水滴筹筹款一定是要同时满足“罹患大病”或“突发意外”且“无力承担所需医疗费用”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每次筹款前,求助人必须上传医疗材料、身份、家庭经济条件等材料,平台层层审核无误之后,才能真正发起筹款。
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主任、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平台自律协调机制办公室王虎主任指出:我国《慈善法》所规制的是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募集善款的行为,对水滴筹这类“个人救助”行为并没有特别限制。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求助是针对特定个人进行的赠与,不是面向非特定对象的慈善募捐,相关法律责任由发起人等相关人员承担。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管是从商业伦理角度,还是法律规制角度看,水滴平台这种经营模式并不存在硬伤问题。公民的个人求助本来就属于个人权利范围。水滴筹是利用社交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将原先线下的求助行为提速增效,在免收手续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完成了作为互联网平台对社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表示:“水滴筹不同于政府、慈善组织,应该面向更广泛的公众,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判断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应该综合考量,只要求助人如实公布相关信息,就应当有权利通过互联网进行求助。帮助困难家庭尽快走出困境,应该是平台努力的方向。”
“判断机构属性,需要看机构是如何登记注册的。水滴筹是公司注册,是商业机构,不是公益慈善机构。”公益时报资深记者王勇表示,“水滴筹希望成为一个用户高度信任的平台,那么水滴筹就必须有高于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在信息的可核查、整体真实、过程真实等方面进一步下苦功夫。”
原标题: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网络筹款平台探索破解信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