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的到来,对家长们来说,本来是陪伴孩子难得的时间。但是近来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自放假起就开始了“手机不离眼”、“抖音刷不停”的模式,预期的亲子相处时间几乎为零。
刷抖音“中毒”几乎成现在青少年群体常态,更是当代家长们的一块心病。
《现代快报》曾刊发一条报道,家住无锡市惠山区的小学生洋洋,常常定凌晨三四点钟的闹钟起床,偷拿父母的手机看“抖音”,自沉迷抖音后,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劝诫和教育,产生极强的叛逆心理,偷拿父母手机后离家出走。
随着营收压力日益增长,为抓取用户时间、留住存量,维持高热度,抖音采取“粗放式”审核和监管机制,大肆推荐分发低俗、洗脑式视频,短期内刺激观看者脑中多巴胺,使用户精神成瘾,沉迷于每天“刷刷刷”。
抖音堪比青少年“精神鸦片”一说,绝不是危言耸听。
低俗、恶搞内容的泛滥,是对孩子们的最大荼毒。每天对着屏幕傻笑,视力下降只是表面,更严重的是,被其中散播的不良价值观影响,过度沉溺虚拟快乐,逐渐丧失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带来的感知力、审美能力、求知欲的泯灭,是青少年成长路上最大绊脚石。
青少年尚缺乏辨识能力,而抖音上纷繁复杂的内容对他们而言都过于成熟和浮躁,放眼望去,清一色的“小哥哥”、“小姐姐”,晒豪车炫富、矫揉造作、鼓吹“知识无用”、甚至性暗示的内容不在少数。
不少孩子模仿着抖音上的网红,小小年纪便开始了化妆、纹身、展露自己的身体,俨然一副社会人模样,稚嫩的脸庞却难有青春的朝气,实则是对青少年心智的最大伤害。
去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短视频平台出现不少未成年妈妈,经常在网上晒自己和小孩的照片,以博取别人的关注,类似视频在平台大肆传播。有关部门立刻责成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严肃整改,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危害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
曾有专家表示,短视频中的各种炫富、各种晒,可能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对生活的错误了解,认为成功很容易,可以一夜暴富,可以很容易成为白富美、高富帅,是极大的错误价值导向。
除了价值观的致命误导,家长们必须警醒的是,抖音中存在大量危险视频,正时刻危害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近日,一则少女模仿抖音视频出现意外不幸去世的新闻,触动了千万网友的心,对于这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抖音作为监管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8月22日,山东枣庄14岁女孩哲哲与邻家13岁女孩小雨模仿网络上“易拉罐做爆米花”视频在家自制爆米花,引起90°高浓酒精爆燃,导致两人均被烧伤,9月5日,14岁的哲哲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而抖音平台至今仍未发声。
帮助孩子戒掉抖音,除了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也是对家长们的钱包负责。众所周知,抖音上目前虚假广告猖獗,信息鱼龙混杂,几乎成诈骗团伙新“窝点”,国庆期间,更是网络诈骗重灾区,缺乏防范意识的青少年难免成待宰的“猎物”。
此前大量媒体报道了“熊孩子”天价打赏给抖音主播案例。据家长投诉,自家孩子玩抖音仅仅三个小时就花掉了五万多。在全家的追问下,熊孩子说,这些钱都拿去给抖音主播刷礼物,让其代打游戏、买装备了。
无独有偶,今年3月,来自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的一则报道称,一个12岁小姑娘在抖音上打赏主播花掉1万块。春节期间,祝先生就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莫名其妙刷走了2万6千元,事后发现,原来是儿子在春节期间,一直在抖音直播间给主播送礼物,一件礼物就价值518元。
有媒体曾评论称,未成年人判断力弱、自控力差,企业就更加应该注意产品的各种限制性措施和审核。然而近年来,面对相关权威部门三番五次的勒令整改,抖音的态度一直是改了再犯,犯了再改。
短视频依然是当下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抖音自然成为字节跳动旗下的王牌产品,承担了更多KPI压力,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能不顾用户的权益,更不能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为代价。很显然,在企业利益的蒙眼狂奔和青少年用户保护的博弈中,抖音选择了后者。
今年4月,在国家网信办严厉要求、家长控诉、舆论批判的重重压力下,抖音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然而只是形同虚设,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全由用户自主选择,并没有强制措施。而且此“防沉迷系统”并非实名制注册,青少年要是想隐藏起来相当容易。不禁让人怀疑,抖音此举或许只是躲避和应付监管的一种“缓兵之计”,并且这本身就与抖音“杀时间”属性,及流量池定位相悖。
国庆小长假已经来临,家长们务必要提高警惕,切莫让抖音“杀掉”孩子们宝贵的成长时间,并以身作则,远离抖音虚拟世界,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中真实的快乐。